第九章:途遭困顿 失意金陵(2 / 3)

后为我子孙所用。”

何敬德听说,慌忙伏地谢恩:“小臣替小侄谢过陛下。”

“此人竟是何卿的贤侄?何不早早荐来!真是天助我大业永固啊。”李昪惊喜不已,交口大赞。

何敬德心花怒放,舞蹈谢恩,然后垂首弓背退出宫去。

后来李昪果真采纳了方庆隐文表中的若干建议,例如:兴办文教、大修水利,友好睦邻、推崇道德等,使江南大治,衣冠楚楚,一跃而成为十国之强者,为后世史家所极力赞道,而李昪也被尊谥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。

何敬德成就了其侄的一份功名,不仅皇帝李昪被蒙在鼓里,而且方庆隐也毫无所知。

正所谓: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明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

实是人生各自的际遇不同。像这类偷梁换柱,蔑视法度的事,历朝历代皆有,便是在清明世道,也是屡见不鲜,不幸今日落在了方庆隐的头上。

他原本准备依仗胸中学识求得一官半职,也好为国为民略尽士子之心,却不料竟然吃了唾喝欧打,被驱离了招贤馆,并且若不留神,还小命难保哩。

方庆隐一时万念俱灰,提心吊胆地在金陵城乞讨了几日,四处求生糊口,也照例被人以乞丐的身份轰了出去。

此夜,方庆隐躺在街角,饿得醒来,思来想去,居然就惦念起美娘的好来。

原来这人在落难时,极容易想起对自己最好的人,虽然鳌祥公对方庆隐也甚好,但那多是感激之情,而美娘的好,却是叫他倍感温暖的那种。

方庆隐怅然暗道:我如果回去,又恐别人笑话;我如果不回去,又实在没有立身之地。这一身报国济世之志却都枉费了岁月,倒还不如先回去,然后卖了老宅,再到别处谋生去,反正谭家庄是不好意思呆不下去了。

方庆隐拿定主意后,就一路餐风露宿地乞讨归来。

走走停停,停停走走,行有两月有余,方庆隐才回到了谭家庄。

时令已至隆冬,大雪纷飞,四野雪白。

趁着天擦黑时,方庆隐敲响了谭府大门。

门仆开门见是方庆隐一身落魄的归来,大吃一惊,忙报于鳌祥公。

鳌祥公急迎出门来,瞧见那番光景,惊得都呆了,忙脱下狐皮袍子披在方庆隐身上,携入府来,一边又吩咐热水酒菜招待。

方庆隐如见爹娘,放声大哭,叙说了经历。鳌祥公听说罢,虽是义愤填膺,但人生际遇如此,自然也是无可奈何之事。方庆隐遂把心思想告诉了鳌祥公。鳌祥公知道劝阻不住,又送些银两,亦由他去。

方庆隐自幼习读四书五经,满腹经纶,却不谙谋生之道,及双亲逝去,孤孑一人,生计无着。如今又功名不成,落魄而归,愧立乡畿,准备远走他乡去也。

转眼旧历已尽,三阳开泰,恰逢阳春。

那座旧宅终究无人问津,方庆隐银两堪堪花光,反而又欠了美娘不少的酒钱。那来吃酒的客人多取笑于他:旧宅卖了去,可算祖业已败坏馨光;那读得万卷书毕竟又有什么用处?

唯有美娘真诚相待,依然如故,而且好似愈加疼惜他一般。方庆隐心中自然明白,便是不宜点透。

那日,方庆隐又来到美娘的酒坊里,赊账吃酒。才落座哩,就听见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,一副副十分气愤的样子。

原来前几日,土地庙前来了个江湖棋士,自诩自摆下象棋残局来,不曾逢到敌手,愿以五比一之数来会对手。四面八方皆有来会的,竟无一人能敌,却又把比数翻成十比一了。而且谭公子公映亦吃了大败,遭了羞侮。那秃厮直道此地无人,明日则准备走了。

方庆隐聆耳听得明白,不由愤怒冲天,便问道:“那棋士现在何处?我倒要会会他去!”

有个叫王二的刚要答话,就见门外低头走进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