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梁时月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个人战(1 / 5)

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269 字 2023-02-19

就在陆垚的擂台赛弄得如火如荼的同时,赵祯也在朝堂上得知了陆垚举办这个比武大会的消息。

在封建社会,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,奏事议政,被称为上朝。而早朝,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处理国事的群臣集体性活动,尤其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皇帝,都会特别重视。那么,都会有哪些官员可以参加早朝呢?

《唐六典》记载:“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,每朔、望朝参;五品已上及供奉官、员外郎、监察御史、太常博士,每日朝参。”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员,每月初一、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。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、员外郎、监察御史、太常博士等官,每天都要参加早朝。

唐朝地方官,要想参加早朝,至少要五品以上,还要等到皇帝召见或者入京述职时才有资格。五品以下,是没有机会参加早朝的。上朝的时间,大概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。唐朝是十旬休假,节假日不需要参加早朝。

宋朝神宗元丰改制后,早朝改为日参、六参、朔参和望参共四种方式。门下省起居郎、中书省起居舍人及尚书省侍郎、御交中丞以上,即侍从官以上,为“日参官”,也即每天都要参加早朝。三省和御史台官、寺监正副长官以上,即京师百司以上,为“六参官”,也即逢一日、五日参加早朝;寺监丞、大理评事以上,包括暂无差遣者,为“两参官”,即朔参官和望参官,每逢初一、十五都要参加早朝。

后来,宋朝社会安定,边境安宁,皇帝慢慢懈怠,有些皇帝隔一天上一次早朝,甚至一个月只上朝三次,分别是在初五、十五、二十五这三天。

唐宋时期,如果朝廷处罚官员,一般就是贬到外地,因为以后参加不了早朝,便获得不了朝廷相关的信息,仕途上很难进步。

到了明朝,因为朱元璋比较勤政,下令只要是京官,都可以参加朝会,这样,????????????????上朝人数一下子增多。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:大朝,朔望朝,常朝。

明朝参加上朝的官员,官职有大有小。内阁大学士、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,六部侍郎是三品,这些官阶都比较高。也有一些官阶低的小官,也可以上朝,像六部给事中是七品,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。而地方官,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上朝。

清朝官员上朝时,官居一品可以站在殿内,朝见皇帝,官居二品则需要在殿门外恭候,官居三品则在更外面,三品以下,没有资格,参加朝会。清朝十天举行一次早朝,但是清朝皇帝大多勤政,实际早朝次数要多远远于规定。

中国古代社会,是礼法社会,等级比较森严。因此,关于早朝,也有一整套流程和详细规定。以明朝为例,参与早朝的人数最多,最多时可以达一千多人。

明朝官员上朝,需要佩带出入宫廷的牙牌。参加早朝的大臣,必须起的很早。大约凌晨三点,就要到达午门外等候。为了方便上朝,大臣们大多选择在皇宫城南居住,“如东、西长安街,朝官居住最多”。

午门为紫禁城正门,大门为皇帝御用,平时不开。午门左右两边,各有小门,被称为左、右掖门,文武百官由此入朝。

起初上朝时,群臣争先恐后,拥挤不堪。后来便制定了入朝顺序:“将军先入,次近侍官员,次公侯驸马伯,次五府六部,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”

午门上设立有钟鼓,由钟鼓司宦官掌管。第三通鼓响过后,也就是卯时(大概5点左右),百官则按照次序排队,等到鸣钟之后,再由掖门依次入内。文官由左掖门进入,武官由右掖门进入。

皇帝坐上宝座之后,鸿胪寺官员“唱”入班,文武大臣则分两班,齐头并进步入御道,行一拜三叩之礼,礼毕,才昭示着早朝的开始。

首先,鸿胪寺官员先出列,上报入京谢恩、离京辞官的人数。这些官